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文明史 > 唐玄宗
唐玄宗 |
李隆基(685.09.08—762.05.03),即唐玄宗,712年至756年在位。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
生于忧患
李隆基出生的时候正是武则天主政要做女皇的时候,所以他小时候就经历了错综复杂的宫廷变故,这也许促使他形成了意志坚定的性格。他小时候就很有大志,在宫里自诩为“阿瞒”,虽然不被掌权的武氏族人看重,但他一言一行依然很有主见。
在他七岁那年,一次在朝堂举行祭祀仪式,当时的金吾将军(掌管京城守卫的将军)武懿宗大声训斥侍从护卫,李隆基马上怒目而视,喝道:“这里是我李家的朝堂,干你何事?!竟敢如此训斥我家骑士护卫!”弄得武懿宗看着这个小孩儿目瞪口呆。武则天得知后,不但没有责怪李隆基,反而对这个年小志高的小孙子备加喜欢。到了第二年,李隆基就被封为临淄郡王。
除掉太平 登基为帝
在奶奶武则天死后,中宗懦弱无能,结果朝政大权落到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原来发动政变恢复唐朝的功臣、宰相张柬之也被他们贬官驱逐,太子李崇俊被杀。韦皇后效仿原来武则天的做法,让自己的兄长韦温掌握大权,对于女儿安乐公主的违法卖官鬻爵也不加制止,大加纵容。在公元710年,中宗终于死于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被她们合谋毒杀。然后,韦皇后便想学习婆婆武则天,做第二个女皇。
没有等韦皇后动手,一直静观时变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便抢先发动了兵变,率领御林军万余人攻占了皇宫,把韦皇后一派全部消灭。然后,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李隆基也因功被立为太子。
但父亲李旦也和中宗一样是个软弱的皇帝,不愿和太平公主发生正面冲突,总是忍让。而太平公主则认为是自己给了他做皇帝的机会,功劳巨大,所以她掌握了朝政大权。随着自己势力的强大,太平公主的野心也膨胀起来,想像母亲那样也做做女皇。
太平公主的主要对手便是太子李隆基,开始她没把他放在眼里,觉得他还年轻,但后来了解了李隆基的英勇果断之后,就开始防范他。她制造舆论说,李隆基不是长子,没资格做太子,更不能继承皇位。太平公主的目的是要废除李隆基的太子身份,为自己以后做女皇帝开路。
到公元712年,睿宗厌烦了做皇帝的生活,把帝位让给了儿子李隆基,但是太平公主仍然掌握了朝政大权:朝廷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和军政大事的决定权。睿宗的让位加剧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准备除掉对方。
在公元713年的七月三日,唐玄宗李隆基果断地先下了手,亲自率领兵马除掉了太平公主和她的手下骨干几十人,将倾向太平公主的官员全部罢官废黜。唐玄宗终于掌握了皇帝应有的权力。当年,唐玄宗把年号改为开元,表明了自己励精图治,再创唐朝伟业的决心。
开元盛世
唐玄宗虽然在清除太平公主之后,彻底巩固了皇权,但当时的形势不容乐观:兵变大大地伤了朝廷元气,吏治的混乱、腐败亟待治理。所以,唐玄宗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贤能人做宰相。在这方面唐玄宗还是有伯乐眼光的。如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张九龄都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著名大臣。
唐玄宗不仅慧眼识贤相,还对吏治进行了整治,采取很多有效措施,精简机构,确立严格考核制度,重新将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予以恢复,重视县令的任免,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唐玄宗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办事干练果断,这是他能开创开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唐玄宗不仅对内政进行有效的治理,对于边疆也进行了有成效的治理,接连将原来丢失的领地重新夺了回来。逐步收复了营州等地,长城以北的回纥等族也自动取消了独立割据的称号,重新归附唐朝。安北都护府也恢复了,唐朝重新行使对长城以北土地的管辖权。西域地区政权的恢复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收复碎叶镇,第二阶段是重新恢复了丝绸之路。唐朝的威望在西域重新建立起来。
在经济上,为了增加国家的收入,打击强占土地、隐瞒不报的豪强,唐玄宗发动了一场检田括户运动。很快的,唐玄宗使唐朝的经济又步入正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繁荣。
佛教在唐朝初年虽然没有被查禁,但发展受到了儒教和道教的限制,特别是对道教的提倡,使得佛教的发展没有取得至尊的地位。但是到了武则天时期,为了从宗教上来打击李姓,武则天对佛教采取了纵容态度,这使得佛教发展迅速。在全国的各个州基本都有佛教寺院。僧侣们不仅在国家的包庇纵容下兼并土地,还极力逃避国家税收。和尚数目的大量增加,使国家承担赋税和徭役的人数减少,影响了国家的收入。
在开元二年,唐玄宗下令削减全国的僧人和尼姑数量,最后使全国还俗的僧尼达到一万二千人之多。然后,玄宗又下令,禁止再造新的寺庙,禁止铸造佛像,禁止传抄佛经。对于官员和僧尼的交往也进行禁止,这使佛教在玄宗时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唐玄宗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新的发展,超过了他的先祖唐太宗,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强盛繁荣、流芳百世的“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开创了盛世之后,唐玄宗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溺于享乐之中。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了。正直的宰相张九龄等人先后被罢官,小人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李林甫病死后,又是杨国忠掌权,致使政治更加黑暗。玄宗对于唐朝的危机丝毫没有察觉,反而向外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政治腐败与黑暗,影响了将领的贪功求官的欲望。为了挑起战争,并在战争中立功受赏,加官进爵,边镇的很多将领肆意挑衅,使得边境战乱不断,李隆基的好战对此又是火上加油。初期的边境安定局面又被打破了,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唐朝大伤元气。
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反了,他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
天宝十五年(756年),叛军占领长安,防守潼关的唐将哥舒翰,虽拥有近二十万的军队,但因是临时凑集来的,缺乏战斗力。但玄宗和杨国忠对哥舒翰不放心,接连派宦官逼其出兵。结果,哥舒翰在灵宝被安史叛军打败,全军覆没,哥舒翰也做了俘虏。同年六月,叛军长驱直入,攻陷唐都长安,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李隆基在长安陷落前,仓惶出逃。到马嵬坡(陕西兴平西),随行的将士发生哗变,杀杨国忠,又迫李隆基缢死杨贵妃。唐玄宗最后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灵武即帝位,即唐肃宗。
凄凉离世
肃宗从河西、安西征调了万余名精兵,又调回了河北前线的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北节度使李光弼所部五万军队,灵武一时军威强盛。接着又任命了朝官与将帅,建立了一套新的军事系统,对抗击叛军也作了全面部署。应肃宗之请,回纥也派来精锐骑兵助战。这时又适遇叛军内讧,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部下不服,战斗力也随之削弱,形势急转直下。至德二年(757年),随着安禄山被杀,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长安,居兴庆宫(南内),称太上皇。
玄宗不再过问政事。他居住在兴庆宫,偶尔也去大明宫。侍卫他的仍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与内侍监高力士。另有玄宗的亲妹玉真公主与旧时宫女、梨园弟子为他娱乐。玄宗对杨贵妃之死一直是耿耿于怀。他从成都回来后,即派人去祭悼她;后来又想改葬,遭宦官李辅国反对而停止,却密令宦官将贵妃遗体移葬他所。宦官献上了贵妃的香囊,玄宗把它珍藏在衣袖里。又让画工画了贵妃的肖像,张挂在别殿,日日夜夜地看。上元元年(760年),宦官李辅国为了立功以固其恩宠,上奏肃宗说太上皇常常跟外面的人交往,陈玄礼高力士等人密谋对肃宗不利。还假传圣旨要将玄宗迁居西内,并在途中为难,多亏高力士相救,玄宗得以安全迁居甘露殿。事后,肃宗没责怪李辅国,反倒安慰他几句。不几天,玄宗的几个亲信也遭到清洗:高力士以“潜通逆党”的罪名,被流放于巫州;陈玄礼被勒令致仕;玉真公主也出居玉真观。剩下玄宗只身一人,茕茕独处,形影相吊,好不凄惨。晚年李隆基忧郁寡欢,宝应元年农历四月五日(762年5月3日),李隆基驾崩,终年78岁,葬于唐泰陵。
轶事典故
呵斥武氏
李隆基英俊多艺,仪表堂堂,从小就很有大志,在宫里自诩为”阿瞒“,虽然不被掌权的武氏族人看重,但他一言一行依然很有主见。在他七岁那年,一次在朝堂举行祭祀仪式,当时的金吾大将军(掌管京城守卫的将军)武懿宗大声训斥侍从护卫,李隆基马上怒目而视,喝道:“这里是我李家的朝堂,干你何事?!竟敢如此训斥我家骑士护卫!”随之扬长而去,武则天知道后,非常惊讶,不仅没有责怪,反而更加宠爱他。
李杨之爱
中国许多文学作品中的李隆基是感情专一的皇帝,民间习称他为“唐明皇”,《异闻录》载《唐明皇游月宫》一事。他和杨贵妃的故事,透过白居易《长恨歌》和陈鸿《长恨歌传》千古传诵。
人物评价
李隆基在位前期重用贤臣,励精图治,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但他在位的后期,沉湎酒色,荒淫无度,重用奸臣,政治腐败,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由此转衰。所以说,李隆基是一位功过都很突出的历史人物。

李隆基出生的时候正是武则天主政要做女皇的时候,所以他小时候就经历了错综复杂的宫廷变故,这也许促使他形成了意志坚定的性格。他小时候就很有大志,在宫里自诩为“阿瞒”,虽然不被掌权的武氏族人看重,但他一言一行依然很有主见。
在他七岁那年,一次在朝堂举行祭祀仪式,当时的金吾将军(掌管京城守卫的将军)武懿宗大声训斥侍从护卫,李隆基马上怒目而视,喝道:“这里是我李家的朝堂,干你何事?!竟敢如此训斥我家骑士护卫!”弄得武懿宗看着这个小孩儿目瞪口呆。武则天得知后,不但没有责怪李隆基,反而对这个年小志高的小孙子备加喜欢。到了第二年,李隆基就被封为临淄郡王。
除掉太平 登基为帝
在奶奶武则天死后,中宗懦弱无能,结果朝政大权落到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原来发动政变恢复唐朝的功臣、宰相张柬之也被他们贬官驱逐,太子李崇俊被杀。韦皇后效仿原来武则天的做法,让自己的兄长韦温掌握大权,对于女儿安乐公主的违法卖官鬻爵也不加制止,大加纵容。在公元710年,中宗终于死于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被她们合谋毒杀。然后,韦皇后便想学习婆婆武则天,做第二个女皇。
没有等韦皇后动手,一直静观时变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便抢先发动了兵变,率领御林军万余人攻占了皇宫,把韦皇后一派全部消灭。然后,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李隆基也因功被立为太子。
但父亲李旦也和中宗一样是个软弱的皇帝,不愿和太平公主发生正面冲突,总是忍让。而太平公主则认为是自己给了他做皇帝的机会,功劳巨大,所以她掌握了朝政大权。随着自己势力的强大,太平公主的野心也膨胀起来,想像母亲那样也做做女皇。
太平公主的主要对手便是太子李隆基,开始她没把他放在眼里,觉得他还年轻,但后来了解了李隆基的英勇果断之后,就开始防范他。她制造舆论说,李隆基不是长子,没资格做太子,更不能继承皇位。太平公主的目的是要废除李隆基的太子身份,为自己以后做女皇帝开路。
到公元712年,睿宗厌烦了做皇帝的生活,把帝位让给了儿子李隆基,但是太平公主仍然掌握了朝政大权:朝廷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和军政大事的决定权。睿宗的让位加剧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准备除掉对方。
在公元713年的七月三日,唐玄宗李隆基果断地先下了手,亲自率领兵马除掉了太平公主和她的手下骨干几十人,将倾向太平公主的官员全部罢官废黜。唐玄宗终于掌握了皇帝应有的权力。当年,唐玄宗把年号改为开元,表明了自己励精图治,再创唐朝伟业的决心。
开元盛世
唐玄宗虽然在清除太平公主之后,彻底巩固了皇权,但当时的形势不容乐观:兵变大大地伤了朝廷元气,吏治的混乱、腐败亟待治理。所以,唐玄宗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贤能人做宰相。在这方面唐玄宗还是有伯乐眼光的。如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张九龄都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著名大臣。
唐玄宗不仅慧眼识贤相,还对吏治进行了整治,采取很多有效措施,精简机构,确立严格考核制度,重新将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予以恢复,重视县令的任免,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唐玄宗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办事干练果断,这是他能开创开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唐玄宗不仅对内政进行有效的治理,对于边疆也进行了有成效的治理,接连将原来丢失的领地重新夺了回来。逐步收复了营州等地,长城以北的回纥等族也自动取消了独立割据的称号,重新归附唐朝。安北都护府也恢复了,唐朝重新行使对长城以北土地的管辖权。西域地区政权的恢复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收复碎叶镇,第二阶段是重新恢复了丝绸之路。唐朝的威望在西域重新建立起来。
在经济上,为了增加国家的收入,打击强占土地、隐瞒不报的豪强,唐玄宗发动了一场检田括户运动。很快的,唐玄宗使唐朝的经济又步入正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繁荣。
佛教在唐朝初年虽然没有被查禁,但发展受到了儒教和道教的限制,特别是对道教的提倡,使得佛教的发展没有取得至尊的地位。但是到了武则天时期,为了从宗教上来打击李姓,武则天对佛教采取了纵容态度,这使得佛教发展迅速。在全国的各个州基本都有佛教寺院。僧侣们不仅在国家的包庇纵容下兼并土地,还极力逃避国家税收。和尚数目的大量增加,使国家承担赋税和徭役的人数减少,影响了国家的收入。
在开元二年,唐玄宗下令削减全国的僧人和尼姑数量,最后使全国还俗的僧尼达到一万二千人之多。然后,玄宗又下令,禁止再造新的寺庙,禁止铸造佛像,禁止传抄佛经。对于官员和僧尼的交往也进行禁止,这使佛教在玄宗时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唐玄宗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新的发展,超过了他的先祖唐太宗,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强盛繁荣、流芳百世的“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开创了盛世之后,唐玄宗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溺于享乐之中。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了。正直的宰相张九龄等人先后被罢官,小人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李林甫病死后,又是杨国忠掌权,致使政治更加黑暗。玄宗对于唐朝的危机丝毫没有察觉,反而向外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政治腐败与黑暗,影响了将领的贪功求官的欲望。为了挑起战争,并在战争中立功受赏,加官进爵,边镇的很多将领肆意挑衅,使得边境战乱不断,李隆基的好战对此又是火上加油。初期的边境安定局面又被打破了,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唐朝大伤元气。
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反了,他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
天宝十五年(756年),叛军占领长安,防守潼关的唐将哥舒翰,虽拥有近二十万的军队,但因是临时凑集来的,缺乏战斗力。但玄宗和杨国忠对哥舒翰不放心,接连派宦官逼其出兵。结果,哥舒翰在灵宝被安史叛军打败,全军覆没,哥舒翰也做了俘虏。同年六月,叛军长驱直入,攻陷唐都长安,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李隆基在长安陷落前,仓惶出逃。到马嵬坡(陕西兴平西),随行的将士发生哗变,杀杨国忠,又迫李隆基缢死杨贵妃。唐玄宗最后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灵武即帝位,即唐肃宗。
凄凉离世
肃宗从河西、安西征调了万余名精兵,又调回了河北前线的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北节度使李光弼所部五万军队,灵武一时军威强盛。接着又任命了朝官与将帅,建立了一套新的军事系统,对抗击叛军也作了全面部署。应肃宗之请,回纥也派来精锐骑兵助战。这时又适遇叛军内讧,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部下不服,战斗力也随之削弱,形势急转直下。至德二年(757年),随着安禄山被杀,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长安,居兴庆宫(南内),称太上皇。
玄宗不再过问政事。他居住在兴庆宫,偶尔也去大明宫。侍卫他的仍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与内侍监高力士。另有玄宗的亲妹玉真公主与旧时宫女、梨园弟子为他娱乐。玄宗对杨贵妃之死一直是耿耿于怀。他从成都回来后,即派人去祭悼她;后来又想改葬,遭宦官李辅国反对而停止,却密令宦官将贵妃遗体移葬他所。宦官献上了贵妃的香囊,玄宗把它珍藏在衣袖里。又让画工画了贵妃的肖像,张挂在别殿,日日夜夜地看。上元元年(760年),宦官李辅国为了立功以固其恩宠,上奏肃宗说太上皇常常跟外面的人交往,陈玄礼高力士等人密谋对肃宗不利。还假传圣旨要将玄宗迁居西内,并在途中为难,多亏高力士相救,玄宗得以安全迁居甘露殿。事后,肃宗没责怪李辅国,反倒安慰他几句。不几天,玄宗的几个亲信也遭到清洗:高力士以“潜通逆党”的罪名,被流放于巫州;陈玄礼被勒令致仕;玉真公主也出居玉真观。剩下玄宗只身一人,茕茕独处,形影相吊,好不凄惨。晚年李隆基忧郁寡欢,宝应元年农历四月五日(762年5月3日),李隆基驾崩,终年78岁,葬于唐泰陵。
轶事典故
呵斥武氏
李隆基英俊多艺,仪表堂堂,从小就很有大志,在宫里自诩为”阿瞒“,虽然不被掌权的武氏族人看重,但他一言一行依然很有主见。在他七岁那年,一次在朝堂举行祭祀仪式,当时的金吾大将军(掌管京城守卫的将军)武懿宗大声训斥侍从护卫,李隆基马上怒目而视,喝道:“这里是我李家的朝堂,干你何事?!竟敢如此训斥我家骑士护卫!”随之扬长而去,武则天知道后,非常惊讶,不仅没有责怪,反而更加宠爱他。
李杨之爱
中国许多文学作品中的李隆基是感情专一的皇帝,民间习称他为“唐明皇”,《异闻录》载《唐明皇游月宫》一事。他和杨贵妃的故事,透过白居易《长恨歌》和陈鸿《长恨歌传》千古传诵。
人物评价
李隆基在位前期重用贤臣,励精图治,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但他在位的后期,沉湎酒色,荒淫无度,重用奸臣,政治腐败,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由此转衰。所以说,李隆基是一位功过都很突出的历史人物。